2020-《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本书作者是张小龙,微信之父,微信的缔造者。这本书是根据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的时长
产品经理是什么?张小龙(Allen)给到的说法是
一、微信对用户的理解。
张小龙提出,微信上所有的设计,都是面向用户的。产品的需求从用户中产生。这些话,其实大家都听过。但用户到底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大家有很多自己的认识。比如用户是小白鼠,用户是数据,或着作用的对象等。而张小龙在书中的回答是,最本质的问题:用户是人!当我看到这个极其普通,简单,而又令人深思的回答时,我不得不感慨,张小龙对用户的理解是那么的透彻。真的是大道至简,一个字就回答了“用户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紧接着,书中这个章节,围绕着用户是人,重点讲述了“人”的重要特性,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用户
1)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人的操作都是对当下环境的反应,所以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得知道用户所在的环境,这就是这些年“场景”这个词的流行的原因之一吧。当然我们也得了解“人”是什么,按
其中
朋友圈的拍照,很多是现实中的,并且是当下的反应。而
2**)* * 人是懒惰的
人都很懒,懒惰也催生了很多发明。思考:我们自己的产品里面怎么把这个观点应用上去呢?走路的时候,或双手不方便的时候,要给一个人发微信,输入半天还找不出来的情况。有没有可能用语音说一个名字,就马上找到这个人?
- 例
1 :朋友圈和微博为什么不一样?
因为朋友圈的使用更符合“懒惰”。朋友圈时基于图片的,而微博是基于文字的(那个年代的微博哦
- 例
2 :打字VS 语音?
打字很麻烦,不是所有用户都喜欢或擅长打字,特别是当用户遇到走路或双手不便的时候打字会更麻烦,所以需要语音搜索、发语音,来避免打字
3)时尚是驱动力
我们不能像过往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那样,以为做一个 很好的工具,用户就会用了。
我们认为推动微信普及的,并非全是它的功能,虽然它的功能也很强,而是一种偏向时尚的元素——今天如果不用微信,你就 落伍了。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4)人是没有耐心的
没有耐心举例:我不会去看任何说明书,买一件商品回来后,说明书马上会被扔到一边去。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用了。
5)人是不爱学习的
论证:我们经常讲一个“马桶阅读”理论。如果我们给用户的内容是在马桶上的时间看不完的话,就是太多了。这是用户很自然的习性。
人没有学习知识的爱好,都是被动学习的。假定用户很喜欢学习,很喜欢知识,这个出发点可能就错了。
6)群体是“乌合之众”
如果我们聚集在一起去做一件事情,那我们就是乌合之众。群体智商必然是不如个体智商的,因为大家都喜欢趋同,向别人看齐。另外文中提到,我们要把互联网用户当成一个群体去看待,而不是个体。因为,我们没法通过单个用户的调研,去推导出一千个用户形成一个整体后产生的行为。
7)重视“草根”用户群
假如一个“草根”来用你的产品,他会怎么用?这代表了大部分用户的状态。
我们常会犯的错误是,以为你的用户,就是你周围那几个朋友和同事。其实,我们的用户,或许离我们很远,会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面。
8)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举例说了一个,他自己使用音箱的体验。音箱的开关有两个触点,点一下变大,反向变小,体验很好。
所以张小龙给出了一个观点,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而不仅是提供一些功利上的好处。让产品上升到情感层面,照顾用户的情感诉求。这个可能是,我们很多产品经理,都不能企及的高度。
二、微信对需求的理解:
这个章节,是从一个问题来导入的。这是一个微信用户对张小龙的提问,问题是
我们可以在早期的微信上感受的到难能可贵的“克制”,现如今的微信因为被更多的商业裹挟,变得越来越臃肿,这是微信从一个社交产品像平台转变的必然的过程,我想张小龙也不得不艰难的平衡产品与商业。对于需求来自哪里,这么多年来,不论是我接触的外面的的产品经理还是像《About Face 4》这样的所谓的经典书都一再强调做用户调研是为了梳理与提取需求,也会给到各种调研的流程与方法。但是我总感觉,调研更多的是功能与体验上的优化,而不决定需求是什么,用户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就像
“当你要去判定这个点子改不改做的时候,很简单,否定、不做,就可以了
“对于新点子,
2)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去网住用户的话,我们会被累死。
此外,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而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所以当你学会去做归纳抽象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前做的大部分功能,都是可以砍掉的。
3)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可能这是一个最省事的办法,但却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别的产品决定做这个需求,是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并且深入分析思考过 的。如果别人做了,用户也说好,我们就直接照搬过来,其实没办法深刻地理解需求。
举例:很多产品做了涂鸦的功能,微信就是坚持不做这个功能。
4)不要听从产品经理个人的需求
产品经理往往是不能代表用户的,他们甚至比普通人更不了解大众心理。但产品经理总是觉得自己更有发言权,更知道该 怎么做,觉得自己更代表用户。这个在张小龙看来,是不对。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
第一, 需求不来自调研;
-
第二,需求不来自分析;
-
第三,需求不来自讨论;
-
第四,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张小龙提到,他喜欢从微博上,去感受用户的潮流。去了解用户群体的生活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在空闲的时间他们喜欢做什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建立对用户全局性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定义需求。
5)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例子:漂流瓶。做漂流瓶的目的,并不是交友,交友是一种,但不是全部。可以随时发泄自己的压抑情绪,安全又没有风险,这才是做漂流瓶的初衷。
6)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于工具甚至省钱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工具,或让你省钱。你没有进入这个生活方式,你就变成了一个落伍的人。人们对落伍的恐惧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让用户用你的产品。
7)为群体效应而做
书中提到了微信的两个功能
8)爽,胜过功能
营销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总结:爽。如果要说两个字的话,就是“好玩”。
”爽“和”好玩“是一种体验,是比功能更好的口碑传播点。所以,要做某个需求的时候,要考虑”爽“和”好玩“。
9)为想法而做
朋友圈,是一个为想法而做的需求。
为什么要做朋友圈?很多时候是因为,现有的产品都不够好用,我们要做一个东西给自己用。
而朋友圈成立的基础: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存在感,人们都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所以我们给自己做了一个朋友圈。
10)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发
11)需求来自对信息流的理解
这里的一个理念是,所有信息都是可以推的。更深层的前提是, 所有人都是很懒的,懒到不想自己去装任何信息,就希望有人给你,装到你的口袋里,装到你的手机里,你才会去看看,而不会自己去找。
因此,微信成为
12)对未来对理解,比当前的需要更重要
例子:通过一个二维码让游客去维基百科获得景点的介绍。
启发:可以复制到其他景点,从而改变旅游景点,都是通过树立的牌子,去获得更多信息。
13)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一个月以前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已经有区别了,所以我们都是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14)世界是新的
这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思路,世界是新的。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三、微信对设计的理解。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的。每个版本的特性确定得越靠后越好,还取决于当时的整体用户环境,以及对当下环境的判断。
0)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
“产品是精华出来的结果,而非规划出来的结果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群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
“有
1)把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我们常常会先给产品做用户定位,确定是面向哪个用户群体的,比如高端用户、中端用户、低端 用户。这样做是很不道德的。因为人的高中低端并没有一个标准。
2)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我们先把微信的骨骼梳理清楚了,枝叶的东西藏得很深也没有关系,这样整个产品才不会乱掉。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做产品千万不要做很多独立的功能堆砌起来。你有没有发现,微信功能很多,但是你仍然看起来功能挺简单。
例子:微信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多头像的功能就不必做,有了个人相册,同时又有了朋友圈,就不需要专门为此而做一个多头像的功能。
3)设计就是分类
只有分类分得好,对用户才能显得亲切易懂,对产品才显得结构清晰
4)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所谓“抽象”就是,如果我们有
5)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
过多的变化,会引来用户的不适应。所以,结构和界面要保持简单。
6)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例子:用户朋友圈发照片不希望被很多人看到,希望有分组的功能。即使你做了分组的功能,他可能也不会去用,因为你不喜欢去做太多管理性的工作去把好友做好分组,然后在去发布内容。而分析本质需求是可能要屏蔽几个人看到,比如父母,上级或老板。
7)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如果你想要某功能的话,那么去 买
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到底是面向场景来做,还是面向某个功能来做?因为功能脱离了场景是没有意义的。
8)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微信永远是在线的,
9)让功能存在无形之中
我们做新功能的时候,总是喜欢把新功能摆出来,总是怕用户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新功能。这都是新手的做法。把它隐藏起来,完全看不到才是最好的。
例子:餐厅的二维码,你手机扫描,才会看到,你微信不扫是看不到的
10)区别手机和PC
手机与计算机的区别是,手机是你的手的延伸,触觉的延伸,因为手机里面包含了很多传感器。
11)不过度设计
在产品里面不要做过多的设计表现,很多的“枝叶”都可以去掉的,不要做得太过分。
12)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做某个功能损害用户体验,不要去做该功能。
13)产品还是运营?
我的观点是做一劳永逸的事情是最好的。
14)让用户推动用户
微信早起的时候,用户自己说的话是不带自己头像的, 后面才把自己的头像展现出来,当用户看到自己的头像没有设置的时候,很快就会去设置头像了
15)面向未来的场景来做设计
微信消息没有“已送达”这个特性,因为未来网络会越来越好,消息是必然会送达的。
16)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系统响应的速度一定要快,简单,快捷。一个应用打开慢,操作复杂,就谈不上体验了。
17)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要把精力聚焦在让用户兴奋的特性上面。
18)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任何问题不应该非常复杂,如果很复杂的话,不一定是某个地方出问题了,可能是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19)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微博的博文之后,会显示“来自
20)给用户选择权
微信大部分的功能都是插件的形式,是否启用,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比如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等功能,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用,还是不用。
21)尊重用户
微信注重用户隐私保护,不去诱导用户做一些事情。
另外,
22)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比如我们常说把什么跟什么“打通”就好了,比如我们把什么跟什么“整合”就好了,我们要多做“拉动”“导入”“导出” “导流量”,要“多平台”、要“全面”,等等。我的观点是,好的产品是不需要打包销售。
23)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才是做了一个好的设计,但不是为了去做设计而去解决问题。
四、微信对气质的理解。
1)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我对
2)微信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 即使做一个广告,我们也要做得非常人性化
- 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 工匠,而不是设计师
- 做有灵魂的产品
五、微信对UI 设计的理解。
1)UI 里面最重要的是条理清晰
2)对最常用的操作精益求精
3)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做
4)隐藏数字
我们常会看到进度条已经下载“78.56%”这样的情况,每 个人都会对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感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