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TT

MQTT

MQTT 的全称为 Message Queue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是在 1999 年,由 IBM 的 Andy Stanford-Clark 和 Arcom 的 Arlen Nipper 为了一个通过卫星网络连接输油管道的项目开发的。为了满足低电量消耗和低网络带宽的需求,MQTT 协议在设计之初就包含了以下一些特点:

  • 实现简单
  • 提供数据传输的 QoS
  • 轻量、占用带宽低
  • 可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
  • 可保持的会话(session)

之后 IBM 一直将 MQTT 作为一个内部协议在其产品中使用,直到 2010 年,IBM 公开发布了 MQTT 3.1 版本。在 2014 年,MQTT 协议正式成为了 OASIS(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的标准协议。MQTT 最大优点在于,可以以极少的代码和有限的带宽,为连接远程设备提供实时可靠的消息服务。作为一种低开销、低带宽占用的即时通讯协议,使其在物联网、小型设备、移动应用等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譬如受限的环境中,通过卫星链路通信传感器、偶尔拨号的医疗设备、智能家居等等。

MQTT Broker 示意

MQTT 协议提供一对多的消息发布,可以解除应用程序耦合,信息冗余小。该协议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而协议中主要有三种身份:发布者(Publisher)、代理(Broker,服务器)、订阅者(Subscriber)。其中,消息的发布者和订阅者都是客户端,消息代理是服务器,而消息发布者可以同时是订阅者,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脱耦。

背景分析

设计原则

MQTT 协议主要是根据以下情况设计的:

  • 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或设备间端到端通信,比如传感器之间的数据通讯。
  • 设备(Machine)中,例如传感器,硬件能力很弱,协议要考虑尽量小的资源消耗,比如计算能力和存储等。

由于物联网的环境是非常特别的,所以 MQTT 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 精简,不添加可有可无的功能;
  • 发布/订阅(Pub/Sub)模式,方便消息在传感器之间传递;
  • 允许用户动态创建主题,零运维成本;
  • 把传输量降到最低以提高传输效率;
  • 把低带宽、高延迟、不稳定的网络等因素考虑在内;
  • 支持连续的会话控制;
  • 理解客户端计算能力可能很低;
  • 提供服务质量管理;
  • 假设数据不可知,不强求传输数据的类型与格式,保持灵活性。

消息特性

MQTT 提供三种不同质量的消息服务:

  • 至多一次:消息发布完全依赖底层 TCP/IP 网络。会发生消息丢失或重复。这一级别可用于如下情况,环境传感器数据,丢失一次读记录无所谓,因为不久后还会有第二次发送。
  • 至少一次:确保消息到达,但消息重复可能会发生。
  • 只有一次:确保消息到达一次。这一级别可用于如下情况,在计费系统中,消息重复或丢失会导致不正确的结果。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