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漫谈笔记系统与知识围栏:推荐工具&自定制开发

多端协同的文章写作与半自动化发布体悟

那些年挣扎在笔记与博客中的感悟

笔记是给自己看的,博客是给他人看的;但是不小心多年之后,我们也就成了他人。

使用记录,而非写作

多端协同,顺滑写作

笔者认为,个人笔记系统的累积,也是分阶段的:

  • 率性执笔,感悟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先成体系,以纳百川:
  • 兼容并包,一家之言:

写作的原则:

  • 记录内容而非链接
  • 表里如一,标题具备可检索性
  • 内容合理拆分,忌长文
  • 注意单篇文章的完整性与可读性

习惯:阅读与写作

工具

收录&检索

编写

  • VSCode
  • Working Copy
  • DeepL

绘图

使用Superbed作为图床:

  • MindMap
  • ProcessOn:支持流程图、思维导图、原型图、UML、网络拓扑图、组织结构图等。
  • Draw.io
  • Excalidraw
  • 图床:路过图床,之前也使用过Github或者OSS之类的存储。
  • MathPix
  • Captuocr

发布

体系化的挑战

体系并不一定要完善,到不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看再多也是竹篮打水,指间沙漏。

而对于体系的完善,笔者近十年来最大的挑战即是对于知识体系,不同知识点边界的划分,常常纠结于类似如何划分并发与异步,应该将某个知识放于何处才是最合适的,这种无聊的事情。

厚积薄发,纵使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阅读

避免完全碎片化地阅读,兼具尖兵突进与稳打稳扎。

构建多端顺滑的写作挑战

所谓顺滑,即是从读,到写,再到发布,尽可能地避免额外的工作。

随看随记,随想随记。

PC

使用MarkDown这种朴素的文本来进行记录,我们就需要自己去管理各类资源文件,其中以图片与代码为典型代表。前文也提及,为了保证发布的顺利,我们应该直接以图床的方式来保存图片,譬如使用Github OSS或者 Post Images 等等各类的图床。而对于自己编辑的,可能需要二次修改的各种思维脑图、架构图等文件,最初笔者是在 ProcessOn 这样的在线绘图工具中处理,不过这也就导致了目录层级的不一致性,我们需要在多个源站构建相同的目录层级;现在笔者是采用Draw.io/XMind这样的本地工具进行离线编辑,文件直接导出为XML文本格式保存在与文章同级的 .mindmap 目录下,相信你在阅读笔者其他文章的时候也偶遇过这些文件。

以代码与 GistCode Sandbox

移动端

零碎的时间,笔者为此逐步删除了所有的娱乐软件,在有需要的时候下载。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在阅读纸质书籍时,也可以使用有道笔记等带有OCR功能的软件来随时提取文本或图片来记录。

Web

直接使用,也尝试过基于 Soogle 构建 alfred 这样的本地检索工具,但是都差强人意,其核心也就在于检索的准确度与打开的速度上。

写文章的几次挣扎

杂乱地记,潦草地写

强知识体系的记与写

写了删,删了写,又正值毕业答辩,最终无疾而终。

弹性记录

过多的束缚只会使自己举步维艰,

累积了大量的任务

随看随记

KPI导向地记录与合成式博客

持久化的挑战

文档本身的持久化,链接的持久化,以及图片的持久化

笔者早期也使用过七牛之类的作为图床,但是对方一夕整改,整个图片库就都没了。为了保证可用性,还是需要进行多副本备份

发布与阅读的挑战

世无银弹,当你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之后,也会被这个体系束缚。参照所谓的Single Source of Truth理论,我们自然不希望某个知识散落在多处,这样不仅会

文章互联,采取检索方式进行互联。https://ng-tech.icu/books/DistributedSystem-Notes/#/?q=分布式事务

MATRIX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