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某熊的技术& 产品成长之路:重启的第二曲线
2022- 某熊的技术& 产品成长之路:重启的第二曲线
在过去的
从互联网公司这种充满了软件技术氛围换到制造业,也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职责的变化,发现再以做题的方式工作,越来越难以及格。在过去习惯的道路上再卷再努力,考得的分数却是一次比一次低;在多少次反思之后,发现不一定是自己做题的方式错了,而可能是这个题目错了。就像 “都选
目前笔者自身来看,过去十年积累的都可算作应用层的开发,包含了从大前端到服务层以及中间件、云基础架构等等纵向技术栈,也包含了各种硬性编程算法能力、技巧、设计模式、逻辑架构等等。结合工作需要,笔者期望的第二曲线,会是对于产品力以及
在年底的时候我也再次升级了个人网站:ng-tech.icu,也是结合过去一年公司里海外独立站运营的经验,将网站做了面向运营的升级:

网站虽然没有运营,但是日常还是有十余人浏览,是要不断完善提高大家的阅读体验的:

去年还是差不多持续阅读、写代码,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知识体系
对于知识体系也进行了一定的升级:

同时今年会开始整理各种产品方面的认知与考虑:

一年的感慨
-
疫情之下,反而能沉浸在做
ToM 软件与类海外电商平台两个项目,从产品规划、技术实现、推广运营都有涉及,在合作中也让我反思,无论哪一角色,需要的核心都是化繁为简。首先是要能繁,譬如产品规划要明了技术边界,沉入客户场景,思考易于合作伙伴理解交付落地的抓手,然后抽象为几个核心词,再扩展为可行的路线图。譬如SEO 需要在GA4 ,SC,Semrush 等上进行大量的关键字,竞品,用户行为分析,然后剪枝归纳出几个核心标签,再扩展为一整套当前资源能够实现的方案。很多人卡在了三点,不够繁,即信息采集能力不足;无法归纳,只能意大利面式推动;无法扩展,难以从单一目标扩展为整个体系。我发现之前十年,最让我头痛的所谓大规模知识管理,就是我的大概数千文档,数万知识点,怎么把每一篇文档合理的放到它该在的地方,再向上抽象为某一单一知识点认知,也就是不断地化繁为简的过程。 -
似乎创业和做生意一直是平行线,特别是在互联网与软件方面的创业,习惯了先砸钱攒流量再薛定谔变现。在软件也成了传统行业之后,可能从初期就要认真考虑三张表,怎么以合理的成本赚取超预期的利润。在一个大组织内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有扩张的冲动,以及滞后的结果反馈;而当大组织被迫不断解构,每一个单元也会再经历一次创业与做生意的选择。
-
会议要变成解密引导式,不能预期一次性把所有东西呈现出来。向上超出预期,Surprise。向下符合预期,No Surprise。
-
今天想到一句话:授人以渔,不如退而结网。一层意思是,与其培训半天,不如给到简单好用的工具。另一层意思是,与其站在岸边,不如编个网一起下海捕鱼。
-
怀着持续优化的心,跨领域一些资源技术的应用整合,新的火花加上小批量量产的能力会带来变革。这也让我想到当前
Unionfab 在软件侧的使命,就是打通三个全连接。一个是客户、渠道/ 中间商、销售/ 客服的全连接,让客户拥有透明极致体验,让各种营销手段分成模式信手拈来,让销售/ 客服简单而专注的工作。一个是工厂内外的全连接,让订单能够自由流动(拆转并排) ,让产能能够运筹帷幄。一个是人与机器的全连接,不受地域限制地触达设备,不受时间限制地使用设备,不受专业限制地用好设备。 -
今天在一个小的交流会上谈到主题:如何提问?这确实是很好的问题。对领导向上提问的时候
: (1)可以借机塑造人设,展示你或朴实或沉稳或激进地一面(2)提问之前要想好问题链,想好答案,通过提问塑造他人认知,引导你期望的方向(3)不要问蠢问题,要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4)要问具体的问题,但是可以抽象为选择题或者有参考答案的主观题,而不是抛出不可解决的问题。而对同事或下属提问的时候,这也是很好地凝聚共识、激励团队的机会,特别是在大环境不好,物质激励不确定性大的时候,要给大家提出在他能力边缘的、具体可解决的问题,通过从感受到解题的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来培养个人及团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