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 战略
战略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美团这家公司被行业说成战略很强。所以总有些人让老王去讲讲战略,提提建议,又因为美团是多业务的公司,所以战略也确实很重要。如果大家里有学经管的同学应该知道战略很重要,也有很多书来讲这个东西。但老王看了很多资料,看下来战略这东西基本上是个玄学,比如说如何定义战略这个词都没有共识,不同人对战略的定义完全不同,老王还去问一个百亿美金企业的首席战略官说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聊完了发现他不是在做战略。所以战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又是一个难以一言尽表的事,但还是值得好好讲一下这个事。
先讲战略的定义。中文里的“战略”和“策略”在英文里都是
这是战略这个词难以讨论清楚的原因,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不太一样,中国人不喜欢定义而喜欢类比,西方更喜欢用定义和演绎的方式讨论问题,各有各的好,但老王还是要努力给它一个定义。老王这个定义给的比较抽象和宽泛:战略是不同时空里
空间有多个含义,不同的地区是空间,不同的业务也是空间。
回到战略这个事,我们也可能选择多个业务,在业务中面临多个选择,选择
市场体量(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那么如果只能看一个要素,我们看什么要素呢
但我们要在这个行业的第一天就判断这个是非常难的,如果你有这个本事的话,那么你基本就是巴菲特了,可能是
今天全球互联网行业里新兴的大机会早期都是巨额亏损的,不论是全球的打车大战、还是全球的外卖大战,当然也包括当前最热门的电动车行业早期也都是巨额亏损的。
美团融资的时候其中一个投资商的
那么乐视的高管为什么认为蔚来保守呢,蔚来到现在为止差不多烧了
美团今天的业务除了团购之外都不是中国第一家,甚至比先行者晚很多入行,比如美团酒店是
对市场体量的误判在商业史上是非常普遍的,比如
事实上,老王也在外卖的市场体量上犯了类似错误,早先的时候美团这家公司最擅长的是把美国的模式复制到中国来,这甚至是美团当时的一个方法论,所以老王当时也去看了美国的
所以大家在经营中要反复去校正和拟合市场真实的体量是多少。
- 第一个方法是根据现有的行业体量和增速进行拟合,但这需要行业发展了一段时间才能拟合,但我们发展的过程中就是需要不断地对齐拟合,拟合得越准越有竞争力;
- 第二个方法是回到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整个人类发展的轨迹就是把原来自给自足的一些事交给社会化分工来完成,比如说原来有自己做衣服的,现在都是别人做,而这个社会化分工的大趋势里,吃饭是最没有被社会化分工取代的需求之一,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庭规模大的时候自己做饭是有规模效应的,但家庭规模小的时候就没有这种规模效应了,所以做饭这件事有被社会化分工取代的趋势,从供给端来看,我们的人口密度高,中国的一个配送员一次出发可以带好几份餐,还有一个要素是手机的普及,这导致系统派单调度这种更高效的方式可行了,而到家美食会是人工派单的,还有国内的电单车成本是全球成本最低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每一项成本的降低都会导致更低的可以打平的客单价,进而导致市场空间的扩大;还有一个方式是类比法,我们想象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之后,人们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化分工的方式解决餐饮的需求,我们参考了日本,其实日本社会里提供社会化餐饮解决方案的是便利店,所以我们可以用日本便利店的市场体量去测算我们外卖的市场体量。
市场体量判断很重要,大家在结果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对市场体量的高估和低估,而在过程中通常出现的问题是不随时校正自己对市场体量的判断。很多创业者、产品经理、业务负责人每天的事情非常多,所以占用他精力的地方非常多,导致他忽视掉了市场体量的估算。这也是为什么老王前面花大量时间去讲他的重要性,而讲方法论比较少,因为大部分的人是对这件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规模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和规模效应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马太效应的来源是圣经的《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老王对这个马太效应一直是很反感的,如果你们不反感的话你们一定家庭条件比较好,老王在农村长大,家里条件也不太好,所以老王就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反社会的理论。
老王人生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很痛恨这个理论,以至于不能正视这个理论的科学性,但老王必须要告诉大家,马太效应是社会学的主体理论,就像进化论在生物学中一样,马太效应是商业世界的进化论。马太效应存在非常广泛,虽然这个马太效应很没有爱心,但其实很顺应人性,老王思考了很久为什么马太效应会存在,是因为我们在很多领域里没法做判断,导致我们只能跟随看起来正确的人判断或者跟随大众的判断,那么这些看起来正确的人会利用别人的跟随而进一步获益,这是老王认为的马太效应的成因。
我们不仅要认识规律,还要了解这个规律作用的主体,还要让这个规律为我所用,所以老王讲一下马太效应在商业世界里怎么起作用的。
有一个行业最近马太效应开始起作用了——风险投资。
具象来说的话,风险投资正在向头部几个大品牌
还有一个维度是上市的时候,买我们股票的那些大基金都在国外,我们
马太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呢?马太效应决定了有些行业只有
老王问了红杉为什么这么快投了雅虎,红杉的人解释说大部分风投都是有流程的,流程走完要一两个月,但红杉判断这个行业刚刚起步,从业者之间的差距可能只有几周的时间,如果花
一个产品在早期可能是非常糙的,比如美团外卖起步时的产研团队其实很薄弱。现在消费者下单是系统自动推送到商家和配送员,最早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最早的时候美团的客服人员给商家打电话下单,而且当时美团外卖的
如果一个事情一开始什么都完美,你的同行们还没有脱颖而出,那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美团有一个投资商今日资本在
几乎所有的领域,大部分决策者都没有有效的信息、知识结构和判断方法做出独立判断,所以大家只能依赖专家或者从众因此产生马太效应。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抓住有规模效应的要素,尽可能减少反规模效应,尽快形成马太效应。
前面留了一个思考题,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品牌都直营为主。老王的答案是多种要素导致这个结果,其中一个要素是中国现在的市场红利还比较多。
大家想一想,你经营一个企业,里面有很多反规模要素,但你仍然没有把这些反规模要素拿掉却还能把企业经营好,这只说明了中国的市场红利还比较大。
-
一个产业成熟就意味着你能犯的错误空间越来越小,你的每一个错误都会被放大成为你失败的原因,所以现在中国还处于市场红利很大的阶段,导致你犯了一些错误也没关系。
-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现在的商业周期还比较短,这导致大家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商业认知还没有被纠正。老王相信这次疫情会对中国的商业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会让很多连锁企业不再直营而更多地采用加盟模式。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是直营的话,你的所有经营成本都是母公司的,疫情导致业务波动时候的所有成本也都要自己承担这会导致你的抗风险能力很差,而加盟模式是参与者共同承担风险、成本和收益,让连锁店的缓冲空间更大。
-
第三个要素是互联网,这个要素的存在导致了大规模的企业有研发规模效应,比如说链家,如果没有互联网老王判断链家的发展挑战会大多了,而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存在,链家的规模大可以养活更多的研发,导致了链家可以在产品上获得了相对于规模更小同行的优势,所以互联网是有规模优势的。
再留一个思考题,淘宝和京东谁的规模效应强?这些问题都是不那么好判断的,大家不在行业里面判断对错不好说,但这些问题老王问过行业内部的人,资深的人很多也判断不了,但事实上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判断错了,通常会掉到很深的坑里去。
市场集中度
前面两节的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是为这节做铺垫的,规模效应、马太效应、反规模效应是市场集中度的决定性要素。市场体量可以很大,如果市场集中度不够高的话,也产生不了很大的企业,典型的行业是餐饮,尤其是中国的餐饮行业,美国也出了麦当劳这样千亿美金的公司,大行业小企业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所以不要觉得这个行业很大就立即大规模投入,因为投资人也会看这个行业能不能出大公司,如果是一个大行业小企业的行业,那也会掉到坑里去。
市场集中度一般用
这就涉及到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尽早判断出行业终局集中度,这个判断是战略决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竞争最惨烈的行业一般是剩
所以最后剩下几家,对初期的发展策略非常重要。如果只剩
如果一个行业最后剩
房地产这个行业老板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互联网行业老板之间关系就差不少,房地产公司有很多很多家,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没有强竞争关系,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和自己同行竞争,最重要的是让你的客户能觉得你是独特的,所以你的差异化就很重要。
按迈克波特三战略就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如果行业里有很多家,所以企业经营的关键战略是差异化,如果一个行业里只有
社交网络发展过程中投入都是比较小的,只要产品做得好就自然增长,之后规模效应开始起作用就进入了自增长飞轮。团购是要大投入的,在团购最开始千团大战的时候,我们要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投入是合适的,美团当时的一个策略——我们要确保自己的体量在行业前三,因为行业最后只会剩
产业链
产业链这个比较复杂。例如房地产这个行业很大,万科一定属于房地产行业,链家算不算呢,也算,建筑公司、设计公司算不算呢,也都算。
我们说一个行业很大的时候,也要想到这个行业有很多参与者,所以我们还要想到产业链结构。
行业可以很大,但产业链条里的每一个环节可都不一样。每个产业链都有链主,链主才是这个行业里生存最好的角色,也在产业变革中是更有主动权的一方。比如电脑这个行业的链主是微软,如果你在这个产业链里不够强势,会导致在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可能比较被动。比如微软现在做云计算,云计算意味着
关于产业链有不同的理论,有一个叫微笑曲线理论,是一个台湾同胞发明的。在一个产业里面生存最好的是处在最上游接近核心供应资源和最下游接近消费者的企业。沃尔玛和
前两天上市的一个企业叫
当然有的行业没有生态,你硬要搞生态就会掉到坑里去,而
再举一个外卖的例子,外卖这个行业总的来说产业环节不算太多,但也有自己的小生态。
美团外卖刚起步的时候市场上有
老王当时和他们说,这个行业里最后只能剩两三家,你们这种做法生存不到最后的。
老王只是说一下行业规律,但听的人会觉得老王非常狂妄不友好,就拒绝了交易。老王没收购成就自己做了,过一段时间有人来找老王说愿意被收购,老王说抱歉现在这些东西都有了,这个行业规模效应还是比较强的,现在不在前三的机会很小了,你们可以找阿里卖掉,如果阿里也不买的话就尽快转型吧。
当时阿里也不收购,就问老王那做什么合适,老王说外卖这个行业需要非常多的配送员,而管理配送员是具有反规模效应的,所以美团和饿了么一定会做
这两个选择都不需要研发团队,做出裁掉研发团队这个决定是个很艰难的决定,这些企业有些果断转型成为了外卖行业的生态企业生存下来了,而且生存得也还不错,有些迟迟没有转型游离于生态之外被淘汰掉了。
关于产业链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理论,还是有必要引用一下,就是波特五力模型,这里面并不是每一个都和产业链有关系,但这里面提到了和上下游的关系,下游是客户,上游是供应商。
如果简化来看一个生意,一般来说都是有上下游的,什么因素会影响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呢?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上游或下游的市场集中度。之前讲过市场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而在产业链关系里,市场集中度又影响到了上下游之间的产业链关系。对一家公司而言,最好的情况是上下游的集中度都很分散,就只有你的集中度很高,不过这种运气不是总有。
先发和后发
先发优势很好理解,一定程度上马太效应里也存在类似的影响。因为你先做了,因此你获得了创新者的标签,因此吸引了领先的人才,也提前知道了有什么样的坑,也可能积累了不平等的战略资源,所以先发优势是很重要的,整个商业里先发优势是主体。
今天主要讲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其实也很重要。这里面涉及很多,比如说第一节课讲到,举例的那
知道先发优势的人都知道先发优势很可怕,这常常导致后发还有机会的时候你放弃进场了,所以后发优势更值得讲。后发也有很多优势,如果一个行业已经有了先发者,后发进场是多困难?
准确地来说,美团当前的这些业务中,除了团购是中国第一家,其他的很多都是后发的。后发优势之一就是,你不需要去说服很多人了,先发者要去说服很多人的痛苦是很多人完全不能想象的。
老王和王兴最开始做社交网站的时候是
美国当时已经有
后发者的第二个优势是知道这个事情一定能实现了。先搞原子弹和后搞原子弹遇到的困难是完全不一样的。二者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后发者的第三个优势是后发者通常是比较常规的商业思维,而创新者通常思维是很独特的,但也因此带来了认知盲区。
比如沃兹他做
常常由于我们对先发优势有了太多的晕轮效应而让我们忽视了后发优势。
举一个和美团相关的例子。送外卖这个事说不上是谁发明的,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也有外卖,饿了么也不是第一家做互联网外卖的,但饿了么确实是第一家取得突破的,饿了么的做法非常有独到之处,他们选择开哪个学校,几个创始人分别去学校数这个校园有多少外卖员进出,如果外卖很多,说明这个学校的外卖基础不错,是送外卖的商家在学校里发传单,学生拿到传单后贴在墙上需要了就打电话点餐。不同学校的食堂水平差别很大,所以的确有一部分学校需要外卖。送外卖的商家会遇到一个问题,每天中午几十单的外卖,学生打电话给商家告知餐品和地址,商家只能手抄下来,而且订单一多起来,商家经常记不住哪些订单送了哪些没有,这导致商家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高,饿了么给商家做了一个软件,让消费者在网站上订外卖,这样商家不用手抄电话和地址,而且哪个订单完成了在网站上勾选就可以了,网站也可以显示等待时长,送外卖的人也可以看订单完成情况,减少了商家的麻烦,这相当于是给商家做了一个管理软件。
这个做法非常巧妙,大幅提高了效率,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商家会主动把自己的外卖铃声设置为“点外卖请用饿了么”,商家甚至会把自己的账单本子给到饿了么,因为帐单本上有消费者的电话,饿了么会用这个本子挨个给用户发短信让他们用饿了么。
不需要给用户提供补贴,不需要说服商家和用户使用自己的软件,不需要自己建配送团队,这个做法导致他们作为一个创业团队,从起步做到十几个城市基本没亏钱还有
但这个巧妙的做法背后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发现这样做性价比很高,导致他们所有的业务扩张都是在重复这个过程,去一个学校如果外卖需求不旺盛就不开这个城市了,问题是这个做法只能发掘到最早期的用户和商家,不能代表未来这个市场潜在的商家和用户。比如说饿了么开了十几个城市,但没有开大学生数量最多的武汉。
美团的思维方式是用大学生数量来测算整个市场的规模,当时美团也调研了饿了么在上交的在校大学生数和订单数量,算出人均月订单量后进一步估算出这个市场的规模应该有
这也是创新者和后发者思考问题的差异之处,因为创新者实在太难了,或者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同,有的不为商业目的而创新,有的因为资源问题需要极度优化资源投入,这本身也会导致创新者存在一些思维盲区。美团在进场的时候就按正常的商业逻辑去思考,决定进入更多饿了么没开的增量市场,因为在他们现有的市场饿了么做得已经挺好了,消费者商家很认可,业务人员很熟练,于是美团开了很多饿了么还没开的城市,起步就开了
决定起步的时候老王也纠结了很久,因为觉得他们的产品和团队都挺好,但是最后还是觉得该进场,因为:
- 这是个大生意
( 市场体量) - 这个市场不会只剩下
1 家( 集中度) 。饿了么最后卖掉的估值是95 亿美金,作为一群没有工作过的大学生创业者在30 岁左右的年纪实现这个成就也是很成功的了。
所以后发也有很多优势的,就像上节课讲到的蔚来,为什么乐视觉得蔚来很保守,为什么蔚来非常激进的投入,因为他们相对于特斯拉都是后发者,知道这个市场非常大且不会只有一家,因为油车的市场很大且行业里有多家,所以敢于激进地做这个事情。
而
一言以蔽之,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差别,创新者和后发者的根本差别是创新者通常有思维盲区,而后发者思维盲区会小些。
增量和存量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很重要,任何一个时间点要知道我们在做增量还是存量的市场。存量市场虽然并非没有机会,但存量市场的发展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对后发者而言,基本上对于后发者而言在存量市场发展的话差不多全世界都在与你为敌,一旦一个市场进入存量市场那么行业格局变化的可能性就降低太多了。存量市场对组织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最好还是在增量市场去发展。
衡量增量存量的一个标准就是渗透率,比如一天几百万张机票有多少是通过互联网卖出去的,当这个比值超过
在互联网生意里,增量存量的一个影响就是获客成本的差别,不管是打广告还是补贴还是做地推。增量和存量市场的获客成本的差别起码是十倍,这导致进入存量市场单单一个用户获取成本就会导致这个生意不成立。
但存量市场并不意味着没机会,举一个百事可乐的例子,百事可乐原来是很小的公司,可乐这个行业是可口可乐开创的,可口可乐这个公司又比较强,最高的时候市占率可能有百分之九十几,这个时候百事可乐出了一个叫约翰斯考利的人,他认为虽然很艰难,但还是有机会抢回市场份额的,这个领域用户的心智 “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如何改变消费者心智呢?这里面可利用的机会就是一个人在
所以存量市场也是有机会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和第一名做差异化。记住迈克波特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专注。
高频低频
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和互联网不见得有直接关系,而高频低频和互联网的关系很大,互联网一个常用的策略就是高频打低频,高频
美团在酒店在线预订业务上就是用这个策略,美团在这个业务上是完全的后进者,美团是比先行者晚
对大部分人来说,在线预订酒店是一个相对低频的行为,这会导致你在想订酒店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打开手机里已经安装的恰好有酒店预订功能的
高频打低频会在用户获取成本和留存率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优势。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前面一节提到的增量与存量,美团酒店虽然晚了
大家换手机的频率大概是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微信,大家打开其他的
但并不是做低频业务就完全没机会了,如果做一个低频业务还保持竞争优势的话,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深入低频业务的产业链。比如说最低频的一些业务包括结婚、买房,链家现在上市了,他们只做一个网站是不行的,必须非常深入产业链,链家有中国所有小区的户型图,这是要做很多工作的。链家起步的时候是一个二手房公司,而不是网站,所以一开始这些经纪人都是链家的员工自己做二手买卖和金融服务业务,金融服务也是他们重要的盈利来源,所以这个业务非常重。
老王恰好做过一段时间的二手房网站,因为发现太重了所以很快就不做了。做低频的另一个手段是和高频的合作,比如微信有一个入口是链家的贝壳找房。
美团也有这个问题,虽然吃饭也是高频的,但和聊天比起来还是太低频了,所以也要和微信合作。而且美团也做得很重很深入,给餐饮商家提供供应链服务(快驴
入场时机
天时大于地利,地利大于人和。这和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完全相反的。
当然,老王读书的时候就对孟子这个观点很怀疑,当时怀疑倒也没什么证据,也没有什么自己观点。而是觉得孟子的论证方式很没说服力,他既没有给出历史上多少次战争天时输给地利、地利输给人和了,甚至孟子自己举的例子都是随手编造的,没有指出到底是哪次战争。而且孟子的例子讲的是战争,即便孟子的观点在战争中是成立的,也并不能认为在战争中成立的理论在商业上就一定成立。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入场太早和太晚都不行,太晚自不必说,一个行业的入场时机很多情况下也就是
再比如团购,美团
那怎么判断清楚这个时机,而且怎么确定这次入场是正确的而没有踩到泡沫上去了。比如老王读大学的时候,有保研的资格,但由于成绩不好,老师们不愿意收留,有一天有个师兄去他们寝室玩,这个师兄就说某个研究人工智能的老师招不到学生,这是
所以时机是很难把握的,每次机会都有创业者蜂拥冲进去,也有投资人
如何判断和把握时机,但越重要的事情越难判断。其实即使是一个大公司,判断入场时机也并不会比小公司更容易。
结论有
大公司的难处在于,每个人都有职级有晋升的需求,而晋升的答辩委员会通常是被大的成熟业务的管理者把持的,新业务线的员工在公司通常话语权不够,而在发展速度快的业务线晋升也快,发展慢的业务线很难晋升,因为评审委员对新业务不太懂,如果有成果就会高抬贵手,没有成果就不容易过,此外大公司内部有业务线之间的人员流动,所以大公司里大家多在追涨杀跌,一个业务势头好大家都过去了,势头不好大家都走了,如果一个业务长期没有进展,里面剩下的可能不够优秀,即使机会来了也做不成;所以这个挑战是很大,需要业务负责人有很强大的心志和领导力支持。
小公司的难处在于,搞一段时间没有进展,团队里优秀的人会不断被人挖走。
第一个人被挖走的时候你觉得这哥们叛变革命了,多走几个人你就觉得革命叛变了自己,你就会质疑自己是方向选错了,还是行业选错了,还是做法有问题,还是自己能力不够,还是资源不够,还是投资人不行,会陷入自我否定。
此外,一帮人一起创业总有一个领头的,公司里领头的通常就是
再打一个比方让大家理解时机的重要性,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创业项目组都是很脆弱的,脆弱得像人体一样,几分钟不呼吸就死掉了,而入场距离合适的时间窗越近停止呼吸的时间越短,距离时间窗越远停止呼吸的时间越长。
另外一个大的判断是所有伟大的需求都一定会用错误的方法或在错误的时间点试过很多次。如果你有一个机会是第一次出现的,那么你大概率做了一个错误的事情,如果你不是第一次,那么总有人问你,这个事情很多人做过很多次没做成啊。这就涉及到这个时间窗是如何打开的,这是由很多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基础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这个宏观分析里有一个叫
经常是技术变化导致了成本和体验可能性的变化,外卖这个生意能做地如此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从苹果推出
另一方面是从业者的认知变化,很多行业如果你事后去看,技术、基础设施、成本可能都支持了,但行业机会还没形成,是因为一个行业在刚开始的时候从业者是有很多误区的,这些误区需要从业者反复尝试才能排除掉,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有点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他尝试了很多种可能性。很多团队在一起做会形成行业内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认知。
比如说做校内网的时候上一次做社交网站的经验教训就用到了,犯的错误比别人少,做对的事情比别人多,比如说做真人社区粘性更高这个认知,这个认知是因为老王和王兴参与过第一波创业才积累了这样的认知,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第二个认知是要把社交产品搞到用户体验很好才能让用户指数级增长这个想法是错的,这个认知很反常识,所以在做校内网的时候就不去死磕产品功能了,而是把精力花在市场推广上。
这两个判断用于校内网的建设就胜出了,第一波创业潮里有人有了第一个认知但没有第二个,有人有第二个认知没有第一个,也就是说没人把足够多正确认知聚合到一起去。还有早年有个理论叫六度社交理论,所以大家做
比如
所以为什么说只要你能确定公司不倒闭,越早入场越好,因为越早入场你越能积累正确认知,你越可能把握住浪潮。如果有一天创业也好还是在公司内搞个新业务也好,千万不要说兄弟们机会来了这次搞一把大的,那你多半会掉到坑里;你要想着兄弟们我们相信这个领域早晚会成,我们要一直干下去直到这个行业成功。
迈克波特三战略
成本领先
注意!迈克波特三战略虽然很经典,但是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这个三战略毕竟只是“竞争”的三战略,而竞争只是商业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大的一部分,所以不能把迈克波特三战略理解为战略的全部,所以叫做“迈克波特竞争三战略”可能是更准确的。
迈克波特竞争三战略是在上世纪
另外一点,因为互联网的很多特殊性,导致迈克波特的后两个战略有效性下降了。比如
标准化战略和有效战略
这个议题是老王自己发明的。关于战略有各种理论和流派,这些流派都各有各的闪光点也各有各的问题。明茨伯格讲过战略的
这些市面上广为流传的理论落到一家具体的公司常常是无效的,有效的战略可能常常并不广为流传,战略这个东西有点像医生治病(举了老王自己对汗水过敏的例子
标准化战略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些是可规模化复制的,但很多企业的战略需要很多要素叠加到一起才能生效,就像人类能进化到今天其实是很多复杂的要素集合到一起才有现在的效果的。这就意味着有效的战略涉及到什么东西,后面会很少用战略这个词而更多用
不管是市面上流行的书,还是大家所在岗位的管理者,会有两种错误认知:决定论和无用论。
决定论就是认为自己所在的岗位决定一切,公司不好就是自己所在的部门做得不够好或者资源不够,公司好就是因为自己的部门做得好;无用论就是反过来觉得自己所在的部门没啥用。美团大大小小几十个部门,有这两种错误认知的都很多,市面上很多的书为了营销自己也会宣扬决定论,但其实不是这样,每件事的成败是多个要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