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简史

OS History | 操作系统的前世今生

OS 的形成迄今已有 50 多年的时间。在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出现了单道批处理操作系统;60 年代中期产生了多道程序批处理系统;不久又出现了基于多道程序的分时系统,与此同时也诞生了用于工业控制和武器控制的实时操作系统。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 21 世纪初,是微型机、多处理机和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年代,同时也是微机 OS、多处理机 OS 和网络 OS 以及分布式 OS 的形成和大发展的年代。

人工操作与脱机输入输出

在没有操作系统的年代即由用户(即程序员)采用人工操作方式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即由程序员将事先已穿孔(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输入机 ),再启动它们将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启动计算机运行。当程序运行完毕并取走计算结果之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这种人工操作方式有以下两方面的缺点 : (1) 用户独占全机。此时,计算机及其全部资源只能由上机用户独占。(2) CPU 等待人工操作。当用户进行装带(卡 )、卸带(卡)等人工操作时,CPU 及内存等资源是空闲的。可见,人工操作方式严重降低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此即所谓的人机矛盾。随着 CPU 速度的提高和系统规模的扩大,人机矛盾变得日趋严重。此外,随着 CPU 速度的迅速提高而 IO 设备的速度却提高缓慢,这又使 CPU 与 IO 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缓和此矛盾,曾先后出现了通道技术、缓冲技术,但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矛盾,直至后来又引入了脱机输入 / 输出技术,才获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

该技术是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 ),在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卡片)上的数据(程序)输入到磁带上。当 CPU 需要这些程序和数据时,再从磁带上将其高速地调入内存。类似地,当 CPU 需要输出时,可由 CPU 直接高速地把数据从内存送到磁带上,然后再在另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将磁带上的结果通过相应的输出设备输出。上图示出了脱机输入 / 输出过程。由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或者说,它们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故称为脱机输入 / 输出方式;反之,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 / 输出的方式称为联机输入 / 输出 (On-Line IO) 方式。这种脱机 IO 方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 减少了 CPU 的空闲时间。装带(卡 )、卸带(卡)以及将数据从低速 IO 设备送到高速磁带(或盘)上,都是在脱机情况下进行的,并不占用主机时间,从而有效地减少了 CPU 的空闲时间,缓和了人机矛盾。(2) 提高了 IO 速度。当 CPU 在运行中需要数据时,是直接从高速的磁带或磁盘上将数据调入内存的,不再是从低速 IO 设备上输入,极大地提高了 IO 速度,从而缓和了 CPU 和 IO 设备速度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减少了 CPU 的空闲时间。

Links

上一页
下一页